在汕头市龙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同花财富,银发老人与孩子们共学英歌舞、同做红桃粿,这样的互动正成为文明传承的真实写照。自2023年龙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区老干部(老年)大学创立“老少同乐”品牌以来,它以代际协作为桥,促进老少情感融合;以文化传承为纽带,让潮剧、英歌舞及非遗美食等本土文化在传授中活态传承,以关怀关爱为底色,让文明的火种在代际传递中愈发炽热。
搭建代际融合平台,打破年龄壁垒
“老少同乐”系列活动以打破年龄界限为目标,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形式,构建起老年人与青少年平等交流、互助学习的平台。在暑假公益课堂中,书法班的老少学员围坐案前,老年学员以多年习字经验指导孩子执笔姿势,孩子则用稚嫩笔触模仿长辈的运笔力度;葫芦丝课堂上,青少年跟着老年学员的节奏调整气息,老年学员则向青少年请教筒音指法技巧;视频剪辑课里,当老年学员面对手机屏幕略显生涩时,青少年主动化身 “小老师”,手把手教老年学员添加字幕和特效,让科技学习不再有年龄鸿沟。
除了技能课堂,节日主题活动同样成为代际互动的纽带。重阳节,老干部(老年)大学合唱团与嘉美幼儿园的孩子们同台演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老人的浑厚嗓音与孩子的清亮童声交织共鸣;端午节,幼儿园孩子们将亲手绘制的祈福扇送给参与活动的老年学员,扇面上的“端午安康”字样虽稚嫩,却让敬老爱老的美德在互动中自然传递。这种活动的模式,不仅消除了代际隔阂,更让不同年龄层在协作中收获了情感认同。
立足本土文化传承同花财富,增强文化自信
活动把潮汕非遗与民俗置于课堂中,让“老少”在沉浸式体验中延续文化根脉。2023年暑假的潮剧课堂上,国家三级演员林丽芳以《江姐》选段《盼亲人》为教学内容,既传授潮剧的唱腔转音、手势身段,又通过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。学员董晓帆课后坦言:“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学到真正的潮音,在戏剧中我们学到了每个人物的英雄事迹,启发我们青少年要有时代的担当、时代的使命,勇敢向前。”
饮食文化传承同样生动鲜活。今年5月“祖孙共制老潮味”活动中,省级非遗潮式粿品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郑少君讲解红桃粿“寿桃外形”的吉祥寓意,以及其在潮汕祭祀文化中的地位;爷爷奶奶手把手教孩子揉面、包馅、压模,当印有传统纹样的红桃粿成型时,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制作技艺,更理解了粿印里的潮汕故事。“鮀城糕香代代传”活动更具巧思,以传统潮汕特色糕点的制作技艺来制作城市主题文创糕点,让孩子们在脱模时直观感受美食即文化名片的内涵。
今年暑假“老少同乐”加入了英歌舞教学,通过踏步、击棒等刚劲动作,让学员在挥棒间体会潮汕人“敢闯敢拼”的精神底色,让本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活力。
聚焦特殊群体需求同花财富,提升服务温度
“老少同乐”系列活动也关注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的需求,活动通过文化融入与情感关怀,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“第二故乡”的温暖。2023年,“五老”志愿者到西南小学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一起制作糯米糍,2024年又到珠池小学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一起学习捏红桃粿。今年暑假,英歌舞课堂走进明日少年学校,老年学员郑阿姨、王阿姨耐心地指导动作生疏的孩子,手把手纠正姿势,鼓励他们 “脚步跟上节奏,别慌,慢慢来”。这些细节背后,是活动对特殊群体需求的精准回应,通过文化体验消除陌生感,通过情感互动建立认同感,提供最有温度的服务。
整合资源优化供给,拓展服务效能
品牌的持续焕发生机,离不开资源整合。龙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发挥牵头作用,发挥龙湖区老干部(老年)大学与实践中心共用场所的优势,依托老年大学自身教学、生源等现有资源,联动区文明办、区关工委、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、学校等形成合力,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能。
从2023年暑假至今,龙湖区“老少同乐”系列活动已陆续开设已开办潮剧、书法、葫芦丝、话剧、音筒、国际象棋、亲子形体、非洲鼓、古风舞、新疆舞、英歌舞等课程,截至2025年7月,累计开课103场次,服务群众达3201人次。
“我们充分利用假期学校闲置的场地资源,既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学的需求,又解决了儿童青少年暑期托管的难题,真正把对‘一老一小’的关爱落到了实处。”龙湖区老干部(老年)大学校长朱泽绵如是说道。
这种持续不断的服务供给,让“老少同乐”从单一活动逐步升级为成熟的品牌服务。它不仅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参与热情,更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至社区的每个角落,让文化传承与代际温情在常态化的互动中不断传递。
三年耕耘,“老少同乐”已成为龙湖区文明实践的亮眼名片。当银发力量与童真活力交相辉映,龙湖区的文明传承正以最温暖的方式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注入“一老一小”的幸福成色。
信息来源 | 汕头市龙湖区文明办同花财富
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