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振兴汇金财富,何以凝心铸魂?在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的潮利南一村,答案藏在一缕墨香里。初秋晌午,阳光掠过白墙黛瓦,洒在稻田纵横的田埂上,也照亮了村口一座两层小楼——近400平方米的南一村书法艺术馆。
自2022年10月投用以来,它像一粒文化种子,在乡村土壤里生根发芽,让书法艺术从"象牙塔"走进田间地头,更让文化软实力成了乡村振兴的硬支撑。
老房变展馆:墨香从这里"飘"向全村
“这以前就是间老房子,压根没想过能变成艺术馆,还有上百幅名家作品!”87岁高龄的村长观贵爵站在展馆门口,望着墙上"真草隶篆"各式作品,眼里满是自豪。
展馆里,一百多幅书法作品来自全国各地,作者皆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——陈永正的稳健、陈初生的古意、李远东的洒脱、观鹏程的浑厚,诸体皆备,文质兼美。连茂名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吴学翔参观后都赞叹道:“这是‘乡村艺术馆’,国家级水平。”
书法艺术馆的义卖活动也格外受欢迎。有位黄姓律师已三次专程前来选购义卖书画作品汇金财富,最多一次买了 20 多幅。他捧着以 399 元义卖价买下的名家作品感慨:“这作品的市场价远不止这个数,买作品也是在帮村里做事。”
潮利村委会副主任梁柏洵介绍:“义卖作品的收入会直接交给村委会。为了增加义卖收入,观鹏程还在自己的抖音号上开了抖店,每幅作品同样以 399 元的价格义卖,至今已三次将义卖收入如数转给村委会。虽然数额不算多,但确实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—— 除了财政拨款,村委会基本没有其他收入。”
而这一切的起点,源于观鹏程的一句倡议。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他,看着村里闲置的老房,又念及村庄缺个文化阵地,便和家人商量:“把房子无偿给村里,建个书法馆吧。” 恰逢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,在广东省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、帮扶单位中国石化销售华南公司、鳌头镇政府等单位的支持下,老房翻修、作品征集、配套建设等工作一气呵成,书法艺术馆就此落成。
如今,展馆常年对外开放,挥毫送春联、开展书法培训已成常态。村长观贵爵更是常来 “打卡”:“年轻时只能在书上看的墨宝,现在抬脚就能见,心里别提多亮堂了!” 就连在珠海工作的书法爱好者张稳,几乎每次回鳌头镇塘扎村老家,都会专程来书法馆仔细观摩心仪的作品,他说:“每次看都有新收获,对我的书艺也是一次提升。”
书法"跑"出馆:村道成了"文化长廊"
走进南一村,会发现书法早已"跑"出艺术馆——福运公园的人行小路,是按宋徽宗草书"福"字笔画铺成的,村民沿笔画漫步,笑着说"这是'行福运'";福祉巷的墙上,几百个历代名家写的"福"字错落排列,孩子追着蝴蝶跑过,眼里满是墨色;好心书吧三间小房窗明几净,墙上及门口外的两幅"穷不读书,穷根难断;富不读书,富不长久"的书法联语,常让进书屋及路过的村民驻足深思。
这些"文化彩蛋"汇金财富,是艺术馆"姓民为民"的缩影。馆长观鹏程总爱说:"文化不能只锁在馆里。"于是村里借着"百千万工程"契机,把艺术馆和周边串联起来:家风家教长廊用图文讲着"忠厚传家"的故事,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用文化和体育设施彰显着活力。驻村第一书记马良常带着访客逛村:"你看,以前说农村'土',现在墨香飘满巷,这才是有滋有味的乡村。"
笔墨润童心:这里藏着"文化的种子"
"观爷爷,这个'张'字隶书怎么写?"暑假里的艺术馆格外热闹,文运小学的学生围着观鹏程,手里握着毛笔,在宣纸上歪歪扭扭写着自己的姓。这是"翰墨飘香远,百福伴童心"书法课的现场——鳌头镇党委牵头,艺术馆联合学校、华南师范大学服务队,让孩子走进展馆学书法:观鹏程结合馆内作品讲"篆书到草书的演变",教孩子们认楹联里的"诚信"典故;实践课上,他握着孩子的手教执笔,还帮每个人用不同字体写名字做书签;最后走到百福巷,看历代"福"字怎么写,在宋徽宗草书"福"字小路上合影。
这样的场景,在"茂南区关工委青少年书法艺术学融基地"揭牌后更常见了。平日里,爱好书法的小孩爱到书法艺术馆练字。馆长观鹏程向孩子们说,练字的纸随便用,练完字,只要将笔洗干净放回原处就行了。好心书吧更是成了孩子放学后的"自习角",邻区电白的孩子都特意来借书。区关工委主任郑佳来调研时说:"这些孩子握着毛笔的样子,就是文化传承的模样。"
墨香里的变化:村风跟着"雅"起来
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、工会主席李立宁已先后三次到访南一村,每一次都带来新的感受。他由衷赞叹:“观书记作为中石化退休老干部和书法艺术家,通过文化振兴有效传承了传统文化,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,令人敬佩。如今南一村文化氛围浓厚,书法艺术馆、好心书吧、福运公园、福祉巷等一系列文化设施,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。”
村里的变化也体现在细微之处。“你看现在,谁还会随手扔垃圾?”一位村民指着干净整洁的村道,笑着说道。自艺术馆及相关文化设施落成后,新的风尚正在形成:村民主动到好心书吧借阅书籍,自觉登记、按时归还,已成为不成文的规矩;农闲时,大家不再只是聚在一起闲聊,而是愿意走进艺术馆看展、学字;孩子们放学后也有了新去处——有的在艺术馆练字,有的在书吧看书,有的在球场打球,还有的蹲在福祉巷认“福”字。不知不觉间,连说话都变得更温和了。
“文化味浓了,人心就齐了。”村支书观毓冰望着正在进行微改造的南一村,眼中充满期待。如今的南一村,田埂间墨香浮动,农舍旁风雅相伴。这座由老屋改造而成的书法艺术馆,正如一支毛笔,静静绘出乡村崭新的图景:书法艺术成为村民的“精神伙伴”,传统文化变成孩子的“启蒙老师”,整个乡村在笔墨浸润中焕发出新的生机。正如观鹏程在馆内为笔者写下的那句“笔墨随时代,书香满乡关”,南一村的故事,仍在续写。
作者:南方农村报记者 蔡丹燕
通讯员:何火权、曾景泓、马良
来源:南方农村报汇金财富
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